陳澤奎:天惠張掖
在甘肅,張掖是個好地方,也是一個特征突出的地方。張掖的好和突出的特征,個人覺得,可以把它歸結成一個典型的三句半來描述:
第一句,七彩映張掖,丹霞壯山丹
第二句,半城蘆葦半城塔,鎮遠樓下話桑麻
第三句,甘州不干水湖灘,涼州不涼米糧川
半句,焉支獨秀
下面我們先來說說這第一句:七彩映張掖,丹霞壯山河。
七彩映張掖,是張掖有世界上難得一見的七彩丹霞地貌;丹霞壯山河,則是張掖不僅有七彩丹霞,而且還有平山湖、冰溝等不同于七彩的丹霞,而這些丹霞地貌都出現在祁連山下的黑河兩岸。也因此,讓張掖,這個河西走廊中段一片很大的綠洲由此有了七彩映照、山河壯美的別樣魅力。而黑河,則是張掖的生命之河,因為黑河,其中下游地區成為沃野平疇;因為黑河,也使得張掖成為膏腴之地;因為黑河,也才有了張掖這塊土地一再演繹的無數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說,張掖是因黑河而生,也因黑河而繁榮昌盛。
再來說說這第二句:半城蘆葦半城塔。
半城蘆葦,是張掖富水,所以才能蘆葦半城;半城塔,則是張掖人文薈萃。張掖大佛寺、馬蹄寺千佛洞、文殊山石窟、西來寺、鎮遠樓(鐘鼓樓)、木塔寺、山丹大佛寺、黑水國遺址、山西會館等,這些或壯麗或樸素或滄桑感十足的人文景觀,都會讓我們對張掖曾經的繁榮曾經的富庶或曾經的篳路藍縷以及先民們的曾經的勤勞創造心生敬意。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大佛寺等建筑,都是其人文薈萃的見證。
再來說第三句:甘州不干水湖灘,涼州不涼米糧川。
“甘州(張掖的古稱)不干水湖灘,涼州(武威的古稱)不涼米糧川”,這句在河西廣為流傳的民謠,道出了在河西四郡中張掖富水、水潤張掖的真實情況。這句民謠之所以用對仗的方式來說甘、涼二州也即今天的張掖和武威,是要告訴大家,西北貧水,水在河西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財富的象征,實際情況是,張掖的水比武威多,武威尚且能成米糧川,張掖自然在其右。
再來說說那半句:焉支獨秀。
這里的焉支,當然是說地望在今張掖市山丹縣境內的焉支山。而焉支山的名字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時間,應該早于張掖的名字出現在我們視野里的時間?!蹲x史方輿紀要》甘州衛條下有載:“漢元狩二年霍去病擊匈奴,過焉支山千余里。匈奴既失此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且?。隋大業五年煬帝伐吐谷渾,還出張掖,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國皆謁于道左。唐哥舒翰嘗建神祠于山麓?!段骱优f事》云:‘焉支山東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與祁連山同?!绷硗?,據《秦邊紀略》記載,焉支山下即是大草灘,而這個大草灘,也就是我們知道的大馬營、黑城、馬營墩等記諸史籍當中的歷代牧馬地。因此我們知道,焉支山不論是對曾經的匈奴還是漢朝,都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應該不亞于張掖,應該這樣來評價,漢朝應該是先擁有了焉支山,爾后才有了在河西置郡的基礎,也可以這么說,漢朝應該先得了焉支山才有了今天的張掖市。說焉支獨秀,除了我們已知的這些情況之外,焉支山下綿延到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的草原,雖不如現如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腳下的巴音布魯克草原的雄宏遼闊,但它是霍去病入河西飼馬征戰的地方,也是漢王朝借此而擁有其兩大草原的憑藉。如今焉支山下依舊綠草如茵,山丹馬場萬馬奔馳,可以想見焉支山當年的風姿。
由以上的“三句半”,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張掖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在甘肅境內,都是名副其實的好地方。
當然,如果我們想知道張掖更多的過往,讀清代地理學家梁份《秦邊紀略》里有關甘州衛的記載,可以讓我們看見張掖一個完整的歷史場景。
甘州,唐、虞、夏為雍州地,其后淪于羌夷。秦漢間為渾邪王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始過焉支山至祁連,渾邪王始殺休屠王來降。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置張掖郡。歷五涼、隋、唐,皆曰張掖,惟西魏更名甘州,后因革不一,為元昊所據。理慶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為蒙古所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命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由金蘭趨甘州。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置衛。內轄五衛,外轄七衛,兼轄千戶所三,屹然重地矣。甘州之畸重于河西,惟明為然。
其地東有武威,西有酒泉,南有祁連之阻,北有合黎之環。南北相距,僅可百里,如筑甬道,中通一線,通餉道而接聲援耳。何以畸重若此哉?蓋其河黑水,其田上上,其民五方錯雜,其俗樸而剛,此所以畸重也。
清朝人的這些文字,告訴了我們許多有用的東西:現如今叫做張掖的地方,在秦漢以前應該是無名地,即便是有名字,也應該是在不同的擁有者中會有不同的稱謂。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張掖,應該是漢武帝元鼎六年由漢人所起的名字。其二,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叫張掖的地方,最早在此打卡的,有據可考的,應該是如今已經堙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大小月氏和烏孫,而在它們之后在此打卡的,則應該是秦漢時期馳騁北方的強人匈奴人,而在匈奴人之后第一批在此打卡的人,則應該就是由漢朝名將霍去病和他統帥的西征將士。至此之后,盡管朝代更替,風云變幻,張掖的名字雖然有過不同的叫法,但一直以來作為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之上的重鎮的地位卻始終如一。其三,明朝時張掖成了河西重鎮,當時的張掖即甘州衛內轄五衛即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在張掖分設左右前后中五衛,外轄七衛即在洪武二十六(公元1393年)設陜西行都指揮使司于甘州,山丹、永昌、涼州、鎮番、莊浪、西寧、肅州七衛都歸其管轄,此外,甘州衛所屬的高臺千戶所,肅州所屬的鎮夷千戶所,涼州所屬的古浪千戶所,也歸甘州衛管轄,由此可見,當時張掖在河西的畸重之勢。其四,張掖是河西走廊之中的走廊,它東距武威480里,西到酒泉540里,南距祁連山150里,北面有合黎山圍繞,只有中間一線聯通東西南北,而黑河流域的膏壤沃土和性格剛毅的五方之人,是可資利用的寶貴資源。有明一代,張掖之所以在河西的地位畸重,是因明代的河西,特別是嘉靖以后,嘉峪關外已經是邊外,而張掖事實上成了惟以能夠為邊防前線提供物資保障的通道和中轉地,張掖一旦有事,邊事不可預料,因此,畸重自在情理之中。
相對于清初之人描述的簡略,唐代人對張掖的描述則有了許多細節的東西。
“武后時陳子昂言:‘涼州歲食六萬斛,甘州所積四十萬斛。觀其山川,誠河西咽喉。地廣粟多,戶止三千,勝兵都少,屯田廣野,倉庾豐衍,瓜、肅以西,皆仰其餫,一旬不往,士已枵饑,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且其四十余屯(《唐六典》:甘州十九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時,歲取二十萬斛,但人力寡乏,未盡墾發?!?/p>
唐人陳子昂的說法,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張掖倉廩殷實和當時張掖的地位以及后期可開發的潛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張掖在河西四郡中的重要性。
當然,如果說清人和唐人的說法,只是告訴了我們從漢唐以來至清代張掖的一般情況,而西漢學者們有關張掖的論述,則從根上告訴我們,張掖的源起以及張掖對河西對中原對國家的意義。
西漢經學家劉歆告訴我們,“武帝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國,結烏孫,起敦煌、張掖以婼羌(婼羌,羌別種),裂匈奴之右臂?!薄靶⑽浔砗忧?,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單于失援,由是遠遁,而幕南無王庭?!保▌㈨嵳Z)由此,我們知道,張掖得名,源于漢代一項偉大的強國戰略,即開河西通西域,斷匈奴古臂,張國家之掖(腋)。裂或斷別人的臂,張自己的腋,這是一個充滿硬氣和豪情同時又充滿自信的表達。也因此,也讓我們知道,這是一項足以彪炳史冊的偉大工程。常識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說說自然很容易,但若要把它從愿望變成現實,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歷史告訴我們,漢代人從把他們的謀劃變成實際行動,也就是從張騫出使西域起到敦煌、張掖郡的設立,期間經歷了27年的風風雨雨。單從花費的時間看,這件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與此相關的文獻記載中我們知道,張掖設郡這個歷史偉績的取得,是得益于漢代名將霍去病不辱使命北逐匈奴的不世之功,因為霍去病的不世之功,才有了讓漢朝得以在河西設郡也才讓張掖設郡有了物質基礎,也使得漢朝的斷臂之策有了堅強的支撐點。
在這里,需要我們格外關注的是,張掖之所以能成為漢朝向西開拓的支撐點,這是由張掖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從現在的地圖上看,張掖居于武威和酒泉的蜂腰之處,而歷史上的張掖的轄地遠比現在張掖市的轄地為廣,它南依祁連山,北接蒙古高原,宜耕宜牧、沃野平疇的黑河流域連通南北。若把如今的甘肅看成一柄如意的話,那張掖、武威就是把握這柄如意的最佳把握處,握住了此處,也就是讓甘肅這柄如意可以真正的如意把持。也因此,可以說,始于漢代的斷臂和張腋,其實就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階段,即先斷臂后張腋。何以為斷臂?漢武帝逐匈奴于漠北之前,河西為匈奴所有,且是其賴以強大的優良牧場,也是其與祁連山以南青海地區及以東的羌人連通的通道。漢取河西,則是割斷了匈奴憑借河西與祁連山之間阻擋漢與西域聯系的臂膀。而稱河西為匈奴的右臂,則是根據漢代時匈奴人的分布情況,即以陰山為中心東達遼東西通河西、西域而言的。何以為張腋?漢自取河西,在此置四郡,張掖的位置在四郡中居中且重,張掖郡的設置,北達居延澤,通過在此設城置障,將漢朝的防御觸角深入匈奴腹地;南接祁連山,通過對河西走廊南山扁都口(古時稱大斗拔谷)等要隘的把控,由此徹底阻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系,從而將南抵祁連北達漠北的整個黑河流域有效的得以控制。因此,我們說,張掖設郡既是斷臂之舉也是張腋之實。也因此,漢朝所謂的斷臂、張腋的戰略構想,也只有在武威、酒泉設郡之后,又在張掖和敦煌設郡之后,斷臂和張腋的目標才真正開始顯現出來了。敦煌郡的設置,不僅確保酒泉西部的安全,也阻斷北方匈奴與游弋于柴達木盆地及其周邊的羌人的聯系;而張掖郡的設置,除了強固了武威至酒泉一線的聯系,更為重要地是阻斷了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沿著水草豐美的黑河流域南下牧馬于焉支山以及走廊南山的通道,同時也為漢朝聯通西域,深入青海和漠北有了強有力的支撐點。事實上,張掖郡的設置,更像是在漢代中原聯通東西的紐帶的中間點加上的安全結,更是楔入漠北草原和祁連山通道的楔子,這在保證中原與西域東西暢通的同時,也徹底切斷了漠北與祁連山之間借黑河而聯通的天然通道。也因此,從漢代開始,中原王朝對河西及張掖的經營,經歷了從王朝安全屏障的建設向經濟開發發展的過程。
當然,不管古人怎么說,也不管文獻里面怎么記,有一點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不用穿越,只要你去過了張掖,你也一定會感受到,張掖是個好地方,而且張掖也會以它特有的身姿,告訴我們它最真實的自己,天惠張掖是我們能真實感受到的。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百度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